拒絕遺憾的人生練習!《內在富裕》教你用體驗堆疊幸福記憶


人生的終點都一樣,差別在於你如何體驗這一趟旅程。
當代屢獲殊榮的幸福學研究,揭露除了追求享樂與自我實現,另一塊圓滿人生的重要拼圖:內在富裕。

在《內在富裕:用新體驗取代遺憾,活出充滿故事的人生》一書中,心理學家大石繁宏(Shigehiro Oishi)提出一種關於「美好人生」的新解答。與其一味追求幸福與意義,不如專注累積「內在富裕」,也就是透過新體驗、探索與故事,讓生命少些遺憾、多些精彩。

大石繁宏是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也是當代研究幸福與文化心理的權威。他指出,雖然幸福與意義常被認為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但從長期來看,人們更常為「沒做過的事」而遺憾,而非已做之事。因此,人生的重點不該只放在目的地與結果,而是注重過程中經歷了什麼、學到了什麼、與誰共度時光,這也正是「內在富裕」的核心:活得有故事、有體驗、有變化。
書中以大量心理學研究與日常案例,提醒讀者如何培養內在富裕。首先,是保持玩心。無論是職業選手還是普通人,若對工作與生活缺乏遊戲感,便容易陷入倦怠與壓力。例如奧運選手西蒙拜爾斯與游泳名將麥可菲爾普斯曾因高壓訓練而影響心理健康,但大谷翔平卻能在低潮時以幽默面對,用行為替球棒做「CPR」,展現玩心的力量,也為自己注入反彈的能量。研究也發現,在專精之前多方嘗試的人,雖然達成成就的時間較晚,但往往能獲得更高層次的成果,也更少出現職業倦怠。
其次,大石鼓勵人們在生活中擁抱即興與探索,即使是日常中一場臨時的郊遊、一趟說走就走的旅程,也能成為日後難忘的故事。我們往往害怕不熟悉的環境,會自動尋求熟悉的選擇,像是在異國看到星巴克會覺得特別親切,但如果願意跨出舒適圈,就可能遇見創造力、智慧與愛情上的驚喜。而在手作體驗中也是如此,把挑戰性的任務親手完成,不只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為人生增添了獨特的「可以說給別人聽」的故事。
此外,內在富裕還能透過文化與藝術的沉浸來實現。一場電影、一幅畫、一段小說,不僅能帶領我們短暫逃離日常,更可能改變我們的世界觀。書中特別指出,有效的藝文體驗通常會帶來三種影響:能讓人全神貫注、留下深刻記憶、改變個人觀點,當我們與書本、電影、藝術產生深刻連結時,其實也正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層深度與色彩。
《內在富裕》不是單純教人如何快樂,而是鼓勵每一個人「活出值得述說的故事」。它不追求外在財富的累積,也不灌輸單一的成功模板,而是呼籲人們用開放的心去擁抱未知與變化,讓生命充滿有趣、難忘、值得珍藏的瞬間。這本書是給正在尋找人生方向的年輕人、被職場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中年人,甚至是退休後想重新點燃生活熱情的人們的禮物。當你翻開這本書的那一刻,就已經踏上了一場尋找內在富裕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