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乳界的祕密武器?M1菌株躍上國際舞台

近年發酵乳飲品與益生菌熱潮持續發燒,其中來自克菲爾(Kefir)發酵乳的乳酸菌菌株研究,也在台灣掀起關注。尤其由台灣大學研究團隊歷時多年研發出的乳桿菌M1(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 M1),成為保健領域中備受期待的後生元代表之一,並帶動了國內益生菌、益生元與後生元的「黃金三角配方」應用討論。
M1菌株的研究可追溯至30多年前,由有「台灣發酵乳之父」之稱的林慶文教授帶領台大畜產物利用學研究室,引進蒙古克菲爾,並於台北、彰化與宜蘭地區收集克菲爾粒進行菌種分離與特性分析。林教授也曾出版專書推廣克菲爾的應用與營養價值,為台灣奠定發酵乳基礎研究的重要根基。
之後,研究團隊進一步由蒙古克菲爾粒中篩選出多株具研究潛力的菌株,包括M1與另一株M2,並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這些成果由後續數位學者接棒推進,例如國立中興大學的陳彥伯博士,就延續對克菲爾菌的熱情,近年仍持續進行K6等新菌株的研究,探索其在腸道菌相、生理功能上的可能性。
M1菌株在2011年獲得智慧財產權保護,並於2022年取得可應用於人類食品的核准資格,象徵台灣在發酵科技與微生物應用領域的重要進展。M1具備的生理代謝潛力與後生元特性,使其被不少業界視為具發展潛力的功能性原料之一。
隨著研究成果逐步公開,也有越來越多關注健康營養的消費者開始探討「益生菌+益生元+後生元」的整合配方,以及各類超級食物如羽衣甘藍與藍莓等食材搭配的應用模式。業界並開始邀請相關專家出版通俗健康書籍,藉由文字推廣發酵乳文化與微生物科普知識,讓消費者在選擇保健食品或規劃飲食時,更具備理解與判斷的依據。
台灣在克菲爾菌株研究方面的系統性發展,不僅提升了本土微生物應用能量,也引來國際市場的目光。未來,隨著更多人體臨床數據的累積與公開,相關研究是否能為營養科學帶來新一波突破,值得持續關注。
了解更多益生菌:https://reurl.cc/aeN0NX